close

[TED]成功的要訣是什麼?意志力、[TED]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

每天讀一篇充實自己。整理摘要及文字稿,為您節省時間

 

摘要:

這兩部影片皆透過孩童探討"成功"與"成長型思維"的關聯。但事實上,不只是孩童,這種思維是每個年齡的人都可以學習的,幫助自己越來越進步。

成功,與家境、才華、聰明與否無絕對關係,而是意志力。意志力是對於長遠的目標,透過長久不斷的努力去達成,並且始終保持熱情。

要如何鍛鍊意志力?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改變思維開始---成長型思維。

成長型思維---能力是培養出來的,需要不懈的"努力"

面對挑戰和失敗,反而讓人能力大幅提升。因為不會因為挫折而被打倒,當下的成敗不重要,重要的是過程中的專注力、策略、努力、堅持、進步.....

在過程中學習、更用心想策略、花更多時間更積極參與,明白自己將在長遠的人生中持續進步,你將會更有毅力,也就更容易成功。

 

文末,送給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話:

追求卓越,成功自會找上你。

 

成功的要訣是什麼? 意志力---成長型思維

我27歲的時候,辭去了一份很費心的管理資訊工作,而接受一份更辛苦的工作:教書。我在紐約的公立學校教七年級學生數學,和其他老師一樣,我出小測驗、考試題目和回家作業;作業上繳後我批改、計分。我發現,我最好和最差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並不僅僅是智商。有些非常優秀的學生智商並非特別高;有些非常聰明的學生學業也並非特別好。這引發了我的思考。七年級數學要學的東西確實挺難:比例、小數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。但這些概念並不是不能理解,我也堅信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會這些知識,只要他們足夠認真堅持與用功。

教了幾年以後,我得出一個結論:我們的教育所需要的是一種對學生、對學習更好的理解---從動機的角度、從心理的角度去理解。
在教育領域,我們最擅長測試的指標是智商,但如果說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好壞,不僅僅取決於你是否能又好又快的學習呢?

於是我離開課堂來到了研究所,成為了一名心理學家。我開始研究兒童與成人處於各種艱鉅挑戰中的表現。在模式研究中,我關注的是:誰會成功?為什麼會成功?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去了西點軍校,我們試著預測哪些學員能通過軍事訓練、哪些會放棄;我們去全國拼字比賽試著預測哪些孩子能在比賽中笑到最後;我們研究在艱困環境下工作的新教師,預測哪些教師在學年末時還能堅持在崗位上。當然還有,哪些教師教出的學生成績的提高顯著?我們和私人公司合作,預測哪些銷售人員能保住工作?誰能賺最多錢?這這些非常不同的背景下,我們發現一個特質能夠很好地預測成功。

它不是社交能力、不是美麗的外貌、不是健康的身體也不是智商。而是意志力。意志力是面對長遠目標時的熱情和毅力,意志力是有耐力的表現。意志力是日復一日依然對未來堅信不疑,不只是這時候、不只是這個月,而是年復一年,用心努力工作來實現所堅信的那個未來。意志力是將生活看作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。

幾年前我在芝加哥公立學校開始研究意志力。我請數以千計的高中生填寫關於意志力的問卷,然後等了大約一年多看看誰會畢業。結果發現意志力月堅定的孩子畢業的可能性明顯越高,其他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都被考慮並且排除了,如家庭收入、標準化測驗的分數,甚至孩子們在學校時的安全感。所以意志力並不只是在西點軍校或全國拼字比賽中非常重要。在學校,尤其是對有輟學危險的孩子來說意志力同樣重要。

關於意志力,最令我震驚的事情是:我們以及科學界對於如何鍛煉意志力少之甚少。每天家長和老師都會問我如何鍛煉孩子們的意志力?我怎麼教會孩子堅實的職業道德?怎麼樣才能讓他們有長遠的動力?最誠實的回答是我不知道。(笑聲)
我只知道的是有才華不意味著就有意志力。我們的資料非常清楚的顯示有很多才華洋溢的人並不能堅持到底、實現承諾。事實上,我們的研究發現意志力通常與才華無關,有時甚至成反比。關於鍛煉孩子們的意志力,到目前為止我聽過最好的方法叫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理論,這是史丹福大學的Carol Dweck的研究成果。

這個理論相信學習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會由於你的努力發生變化。Dweck博士已經證明當孩子們閱讀和學習大腦的相關知識,以及大腦在面對挑戰時會怎麼樣變化和成長時,他們更有可能在失敗時繼續堅持,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會永遠失敗。所以,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一種鍛煉意志力的好方法。

但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理念,而今天我就到此為止,因為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認知、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。我們需要拿出我們最好的想法、最強的直覺對他們進行檢驗;我們需要衡量我們是否取得了成功、我們必須願意失敗、願意犯錯、願意吸取教訓並重頭開始。換句話說在教育我們孩子意志力的這件事上,我們自己也要有不懈的意志。謝謝

 

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---成長型思維

文字稿:

「還沒」的力量
我聽說芝加哥有一所高中,學生必須通過一定數量的必修課才能畢業,如果他們有某們課沒過,那門成績就打成「還沒過」。
我認為這超棒的,因為如果你被當了,你就會想:我真沒用、一事無成。但是如果你的成績寫的是「還沒過」,你知道你還在學習中,他給你一條生路。

「還沒」也讓我在早期職業生涯中對一件很關鍵的事有深入的了解,一個真正的轉捩點。那時我想知道孩童如何應付挑戰與困難,所以我給10歲的孩童一些有點超齡的問題。有些孩童的反應驚人之積極,他們會說像是「我喜歡挑戰」,或者「你知道嗎?我本來就希望這會讓我有更多的認識。」他了解他們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。他們擁有我所說的成長型思維。

但是其他的學生就覺得很悲慘、被擊敗了。從他們傾向固定型思維的觀點來看,他們的智力受到挑戰,而他們失敗了。他們不但不能盡情享受「還沒」的力量,反而是困在目前的艱難處境。所以他們下一步會怎麼做?我告訴你們他們下一步會怎麼做。
在一項研究中,他們告訴我們如果他們沒有考過,他們下次可能會作弊,而不是更用功讀書。在另一項研究中,在當掉之後,他們就去找比他們考的還要糟糕的人,以便能夠自我感覺良好。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,他們會逃避困難。科學家測量腦電波活動,測量學生在出錯時的活動狀況。在圖片左方,你看到的是固定型思維的學生:幾乎測不出什麼活動。他們逃避錯誤、他們一點也不想參與;但是右邊,你看到成長型思維的學生,即能力是可以的培養的那一方。他們努力參與。他們的腦部活動如火如荼因為「還沒」,所以他們努力參與、他們思考錯誤、從中學習並且修正。

我們是怎麼教養我們的孩子?我們教養只是看眼前的成果而不顧成長的發展?我們要教養出一心一意只想的一百分的孩子?我們要教養出不知道如何做遠大當夢想的孩子?他們最大的目標是再得一個一百分或是通過下次考試?難道他們一輩子都依賴於不斷地確認他們很棒?或許,是因為有雇主來找我並對著我說「我們已經教出一個年輕世代,他們不知道要怎麼過沒有奬勵的一天。」所以我們要怎麼做?我們要如何築橋把「還沒」與現在連起來?
這些是我們能做的:

我們要有智慧的讚美,不是讚美他們的聰明或才能。這樣的讚美已經沒有用,不要再重蹈覆轍。而是要讚美孩子參與的過程他們的專注力、策略、努力、堅持、進步.....讚美他們的努力會教養出堅忍不拔的孩子。其他方法奬勵「還沒」。我們最近華盛頓大學的電玩學教授,設計了一套新的線上數學遊戲,奬勵「還沒」。
在這個遊戲中學生因其努力、策略及過程受到獎勵,一般的數學遊戲在你答對的瞬間奬勵,而這種遊戲奬勵的這是過程。我們看到學生更加努力想出更多的策略,花更長的時間更積極的參與,在他們碰到真的很難很難的問題時,更有毅力。我們發現簡單一句「還沒」或「還可以更好」,就能給孩子更多的信心,給他們邁向未來的一條生路、能更有毅力。

我們還能真正改變學生的思維。這一項研究中我們教導他們,每次把自己退出熟悉的舒適圈,去學習新的,難的東西時,他們腦中的神經元就開始形成新的、更強的連結,一段時間後他們變得更聰明了。來看看發生了什麼:在這項研究中沒有接受成長型思維教學的學生,在升班、換學校等困難時刻顯示成績持續下滑,但是有接受這門思維課程的學生則顯示成績大幅反彈。現在我們已經在成千上萬的孩童上看到這種進步,特別是苦苦掙扎的學生。

所以讓我們來談一下平等。在美國有幾類學生長期表現不佳,例如貧民區的孩童或是美國原住民保留區的孩童,他們的表現長期如此之差,以致於大家都認為他們就是這樣。但是當老師以「還沒」觀點設計成長型思維教學方法,平等就發生了。
隨便舉幾個例子:僅一年的時間,紐約哈林區的一個幼稚園班,其全國能力測驗得分率高達95% ,其中很多小孩剛進學校的時候還不會拿筆;僅一年時間,紐約市南布朗克斯區嚴重落後的四年級學生,變成紐約州泉州數學測驗排名第一名的四年級生;僅一年到一年半,某美國原住民保留區,一所學校的學生成績從學區的最後一名直升第一,而且那個學區還包括西雅圖的富裕區,所以原住民小孩比微軟小孩棒多了。

能夠有此結果是因為努力與困難的意義有所轉變。
之前,努力與困難讓他們覺得很蠢、讓他們覺得很想放棄,但是現在,努力與困難讓他們的神經元連結產生新連結,造就更強的連結---那就是他們變更聰明的時候。

我最近收到一封13歲男孩寫給我的信,他說:「親愛的教授,我明白你的文章有紮實的科學根據,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要付諸實踐。我在課業上、我與家人的關係以及我與同學的關係上下了更多功夫,而我在這些方面都有進步。我現在才明瞭之前我多浪費生命。」

不要再浪費生命了,因為一旦我們知道能力是如此培養成長的,它就變成孩童、所有孩童的基本人權,在創造此等成長的地方生活,在充滿「還沒」的氛圍下生活。

謝謝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